余杭晨报 记者 宋晗语 几代人的考古,印证了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几代人的保护,让良渚古城遗址得以留存。但对于初识这片土地的人来说,良渚古城遗址似乎没有太大观赏性。“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在谈到良渚古城遗址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良渚古城因其土质、木质遗存的特殊性,遗迹早已被保留在了地底下。所以,要从这里看中华上下五千年,得细细地去品味。” 展示圣地 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遗产展示,对于良渚古城遗址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和展示,国内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国际上也是个尚未攻破的难题。如果古城遗址让百姓连看懂都很难,保护就更无从谈起。 因此,如何向普通群众百姓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圣地的“盛况”,如何“征服”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专家学者,这道难题横在了几乎所有人的面前。 “城墙在哪?水利系统长什么样?”对于不少人来说,进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第一个想要寻找的便是规模宏大的城址。可是五千年的时光分明将当年的“宝藏”都珍藏了起来。“如何把地面上的土丘一片,与地下气象万千的宝藏结合起来展示,我们一直都有很多争论。”孙海波是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遗产管理局副局长,“我们去过很多地方,研究其他遗址是如何展示的,也寻求过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但这件事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人说,莫角山台地上排列有序的柱坑,说明了当年这里造有宏伟的宫殿,应当把它恢复,让人有震撼感;也有人说,哪怕有柱坑,五千年前的建筑物长什么样后人也不得而知,盲目恢复是对遗址真实性的损坏……一直以来,遗产到底该怎么展示,总有两种声音在碰撞。 良渚古城遗址,是以考古遗址的方式留存的,所包含的遗产价值要素在外形与设计、材料与实体、用途与功能、传统与技术等各个方面,均可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特征传达真实、可信的信息。同时,在总面积14.3平方公里遗址申报区内,囊括了所有的遗产价值要素,范围达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域,包含了潜在的价值要素和相关的环境要素。遗产价值整体具有良好的完整性。 为了保证好这片遗址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最终,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工作确定了一个理念:最小化干预,最大化展示。多年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在遗址的现场展示工作方面,充分尊重遗址内涵与价值,选择少动土、不破坏遗址整体性与真实性的展示方式,用具备可逆性的展示项目,真实还原良渚古国。 |